钢琴品质认识与保养中的几个误区
现代钢琴诞生于l709年,至今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了。钢琴是一件工业艺术品,它与提琴不一样,与每个历史时期的工业水平息息相关。中国的工业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,要落后一大块,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所以中国钢琴无论从制造历史上,还是原材料的科技含量方面都要落后于西方国家。目前中国钢琴存在一些误区。
第一个误区:思维方式的误区。现在使用者和生产者认为:好的钢琴就是声音大,响、亮、脆、高。而且把评价钢琴优劣的标准以此为准,这是一种误区或者说是偏见。钢琴是从西方发展并传到中国来的乐器,钢琴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伴随着教堂合唱、宗教业的发展。对其音色的要求应该是纯净、浑厚,细腻。宁静、含蓄。中国人的传统是高亢,明亮,就象黄土高坡的陕北民歌的表现一样。这就如同声乐中的西方的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一样,用中国人自己所固有的民族情趣。思维方式来指导生产西方转来的钢琴,必然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“中国式”钢琴。钢琴像美声唱法,中国的民族乐器板胡,笛子,唢呐像民族唱法。面对广大业余使用者,由于他们在思维方式的误区,不得不使许多钢琴厂去迎合他们的要求,目前这种钢琴还有一定市场,但从长远来讲,国内专业使用者以及国外的批发商是决不需要这种音色的钢琴的。
第二个误区:制造中的误区。钢琴是一种和声性乐器,包融整个音域,但真正用于音乐会的钢琴是七尺以上的三角琴,现在仅有“星海”与“珠江”“HAILUN”厂有少量生产。在声学的要求上就是纯净,和声性强、共性强,而不是音量大,个性强。国内钢琴制造厂应当在声学品质的纯净度下工夫,只有这样才能与国际接轨,打开国际市场的销路,增加在国内的更大销售量。现在有的企业恨不得把小三角琴也搬到舞台上,把音量做的大大的。声音亮亮的,在榔头的处理上,也是用药水整个浸泡,把整个榔头包死,造成音色过亮,其实这种作法与国外琴完全相反,国外的钢琴有些厂家在出厂之前,一点药水不浸,保持榔头呢原始松软的状态,而使用者买琴后,根据环境条件,为了减少榔头的明亮度,还要几次用针去扎,这种扎法最多能够扎5次,最后就要扎到木头上了,榔头也就报废了。逐渐地加滴药水,以调整钢琴的音色。作为西方对钢琴的音色要求并不是音量大,明亮就是好琴,而是听钢琴的每一个音的延续是否长,是否衰减的慢,声音很纯,一台好琴刚强的时候,声音并不大,而是声音能够保持的住。
第三个误区:演奏手感的误区。现在有的使用者或是生产企业,注重于弹奏时轻,好弹。当然,这对于小孩子是可以的,但是作为专业使用者,弹奏轻的琴并不好,这样使钢琴的表现力大打折扣。现在一些钢琴厂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,开始将琴键负荷加重。这样,就出现了一个矛盾,琴键重了,回弹速度变慢,演奏迟缓,同样影响了钢琴演奏技术的发挥。所以对于钢琴的演奏手感要求是轻重适合,反映灵敏,既有力度,又不发死。要求在击弦机的所有环节上都是顺畅的。
第四个误区:轻视调整的误区。中国钢琴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之所以上不去,主要是缺少调整最后一道工序。欧洲钢琴之所以质量精良,是因为他们十分重视钢琴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调整工作,现在德国的斯坦威或是奥地利的倍森朵夫钢琴厂,厂内都有数名终身从事调整工作的调整师,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,有自己独特的品味和修养,经过他们调整的钢琴,可以顿时身价百倍。现在德国琴、奥地利琴是世界一流的,七尺三角琴价格一般五六万美元,日本琴一般是二三万美元,而中国琴一般是八九千美元。立式琴一般德国琴8000美元,日本琴4000美元,中国琴1000美元,为什么中国琴价格如此之低,就是没有经过整理。现在中国琴之所以能够出口,主要靠的低价位,出口以后,经过国外专门人员调整,仅用一天的时间,就可以提高一倍的价格卖出去。
曾在国外看到过中国琴,音色相当不错,但那是经过调整的。所以,大部分钱都让外国人赚了,我们的钢琴却是在低价的卖材料。因此,各个钢琴厂应当特别重视调整工作。为了了解西方对钢琴的品味要求,我们要多看。多听,多交流,用西方人的品味,情趣去调整钢琴才行,而不能用中国人的品味去调琴。